导读:充分发挥分支机构联结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注重加强组织保障、明确政策细节、推动金融科技运用、强化沟通协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作者|白鹤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4期
今年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六稳”“六保”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的作用,推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快速直达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贡献了金融力量。
全力推动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
2020年1~10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合计达2350亿元,资金支持的力度和覆盖面,以及对金融资源的引导力度大幅提高。
精准高效用好低成本央行专项再贷款,支持抗疫保供
2020年1月31日,人民银行总行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政策推出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按照“精准、快速、规范”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和工作台账、动员分支机构提前摸排名单内企业资金需求、提前安排银行铺底资金、细化政策操作要点、加强部门协调和贷后跟踪等措施,精准高效地为金融机构发放支持疫情防控优惠利率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在疫情形势相对严峻的几个月时间内,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已基本执行完毕,截至4月末,9家全国性银行和3家地方法人银行已向广东省600余家疫情防控重点名单内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1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32%,财政贴息50%以后,企业的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16%,政策资金直达防疫保供领域,在政策支持下,广东医用物品紧张局面明显缓解,主要生活物资供应也趋于正常。
充分发挥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精准直达作用,支持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2020年2月26日以来,为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和稳企业保就业,人民银行总行陆续出台了5000亿元和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政策,同时逐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至2.25%,为小微和涉农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资金支持。为推动政策快速高效落地,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采取严密组织部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监测督导、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作用、推进改善融资环境等多种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优惠利率贷款,将央行低成本资金快速投向复工复产、涉农、外贸、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截至10月末,共向广东省内地方法人银行发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项下资金1516亿元,支持各类经营主体6.3万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55%,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2.72%,均低于全省总体水平,有效降低了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了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
精心组织落实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困难企业资金压力
2020年6月,人民银行总行推出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推动辖内各地出台配套融资支持措施、指导地方法人银行开发两项工具信贷产品、公示两项工具银行联系信息、细化两项工具操作流程等措施,推动政策工具直达广东小微企业,确保政策实现稳就业效果。3~10月,广东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符合政策要求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4.57万户、217亿元;6~10月,广东地方法人银行按照“应延尽延”政策要求已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的普惠小微贷款1.76万户、延期本金263亿元。省内地方法人银行已开发运用两项政策工具的信贷产品超过80个。两项政策工具的实施极大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以及贷款融资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支持了小微经营主体稳定工作岗位。
落实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能力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认真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中小银行降准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省内相关法人机构释放长期资金约144亿元用于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4月15日和5月15日,针对广东省内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实施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287亿元。
在各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带动下,金融对广东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截至10月末,广东各项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比年初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6055亿元;其中,制造、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贷款增加5548亿元,同比多增3300亿元。广东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量增、面扩、质优、价降势头。截至10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1万亿元,同比增长38.2%;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达到186.0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05万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达1921亿元,同比增长141.7%,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25.2%,比上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1~10月,广东省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4%,比2019年同期下降0.48个百分点。
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的体会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充分发挥分支机构联结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分支机构贴近实体经济的优势,在落实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过程中注重加强组织保障、明确政策细节、推动金融科技运用、强化沟通协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发挥好各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作用。
加强组织推动。2020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明显加大,新出台政策较多,且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将资金精准投放至特定实体经济领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分支机构需要加强组织部署、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在政策出台后,一是要迅速部署落实、迅速开展培训,将政策精神传导到位;二是要加强组织保障,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压实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和辖内各金融机构主体责任,确保有足够的资源落实增加的工作任务;三是在推进工作中,加强监测考核、情况通报,激励各责任主体推动各项政策工具精准高效落实。
明确政策细节。新政策具有创新性和救急性等特点,政策文件以框架性规定为主,要求短时间内见效,部分政策(如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与原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框架不完全兼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在总行政策框架内,结合广东实际,制定新政策工具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政策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台账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及时明确政策细节,从申请条件、资金使用模式等方面对再贷款申请流程进行优化。通过调研深入摸排政策落实进展及存在的堵点、难点,找准症结,提出完善政策建议。
强化金融科技应用。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短时间内精准高效办理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需要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力度,牵头搭建运用政银企对接平台。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依托“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简称“粤信融”),于2020年初上线 “抗疫贷款”专项模块,引导金融机构快速对接疫情防控企业融资需求;6月份又在“粤信融”平台上开辟“稳企业保就业平台”,结合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将相关部门提供的受疫情影响严重、对就业和经济贡献度高的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向银行精准推送,“一企一策”对接服务。截至10月末,“稳企业保就业平台”共向开户银行推送重点支持企业2.06万家,银行已对接1.99万家、向6409家提供了授信支持,202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1026亿元,涉及就业人数125万余人。
加强政策沟通协调。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作用,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日常工作信息共享,定期对政策推进中存在问题进行商讨,着力推动政策落地;另一方面,要充分融合货币信贷、金融监管、财税激励、风险补偿等方面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贴息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优化小微企业整体融资环境。
深化政策宣传解读。从调研情况看,“政策好,但小微企业不知道,不了解”是影响融资支持政策可获得性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开展有针对性、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使广大小微企业了解和掌握政策;通过收集市场主体反馈信息,督促和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执行和落实政策。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组织开展“金融助企 政策直达”主题宣传活动,6~10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内“线上”“线下”政策宣讲、产品宣传和政银企对接合计1.83万次,覆盖市场主体227万余户;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宣传稿件400余篇,通过新媒介制作宣传素材480余件,浏览量超63万次;制作平面媒体宣传资料9000余种、印发量超147万份。系列政策宣贯和对接活动,提升了金融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营造了良好的助企氛围,形成了政策传导的社会合力。
防范资金“跑冒滴漏”。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都是央行创设的直达实体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所谓“直达实体经济”,就是要确保政策资金“精准”“直达”实体企业,防止资金“跑冒滴漏”,防范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为此,要建立健全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监测管理机制。贷前,向金融机构明确政策资金支持的具体领域和方向,不得将政策资金投向非支持领域;贷中,加强审查审批,精准、快速发放资金,确保资金第一时间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贷后,加强台账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做好专项跟踪审计,对资金“外溢”问题及时纠偏,切实将政策工具用精用专,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导向作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责任编辑 许小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